EN

研究洞见

从冰点到焦点:如何应对下一场极端天气冲击?

编辑:   时间:2025-09-22

9月13日下午6点至夜间,北京遭遇强对流天气和分散性雷阵雨,房山、丰台、大兴、亦庄和通州等地区出现罕见的乒乓球样大小冰雹,伴有大风和短时强降雨,造成路面车辆毁损严重、树木倒伏、地铁被迫停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消息,截至17日上午8时,辖内财险公司累计受理因冰雹灾害的相关车险报案4.89万件、估损金额4.09亿元,这一数字折射出气候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

《北京日报》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台了解到,根据气象部门近十年的统计资料,北京地区每年4月初到9月下旬会出现冰雹,目前临近9月中旬,出现时间是正常的,但强度比较少见。此次冰雹天气,源于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强对流天气,而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恰恰会加剧该天气的形成条件。气候变化正在显著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强度和发生的概率。这提醒我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undefined
undefined

通州冰雹实拍图,能爱顺/摄

undefined

颐和园十七孔桥上的闪电,高源/摄

undefined
undefined

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的发生

根据天气与气候学家丁一汇院士介绍[4],极端气候事件指显著偏离历史气候平均状态的异常天气现象,包括极端高温、持续性干旱、强降水、暴风雪、寒潮及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在气象学上采用统计方法界定,一般将超过历史同期95%或99%阈值的气象要素异常判定为极端事件。自然驱动、人为影响两大因素导致了极端气候事件,而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显著,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所导致的全球变暖直接加剧了极端高温、强降水等事件的发生概率。

造成此次北京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supercell)在近几年已受到欧洲、美国气象学家关注,他们持续研究超级单体风暴与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以期预测未来温度升高情景下强降雨、龙卷风等发生的概率、时间等。

  • 2025年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研究显示[5],通过高分辨率气候模拟,随着气候变化对超级单体风暴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推动,欧洲特别是阿尔卑斯山地区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威胁会越来越大,气温上升可能会使风暴更加严重。目前,阿尔卑斯山地区是超级单体风暴发生的主要地区,在全球平均气温在工业前水平上升 3 °C情景下,北部、南部风暴频率分别可能增加 52%、36%。整个欧洲的整体风暴活动预计增长约 11%,中欧和东欧可能会经历更频繁的风暴。

  • 2023年发表在《美国气象学会公报》上的研究预测[6],在未来全球变暖程度适中(RCP4.5)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美国全国范围内的超级单体风暴数量将增加6.6%,最强超级单体在陆地上旋转和撕裂的面积和时间将增加25.8%。超级单体(supercell)是美国大陆形成严重龙卷风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致命的龙卷风与超级单体有关。有利于超级单体和龙卷风形成的条件不仅在位置上发生变化,而且“龙卷风季节”(通常为4-6月)也在延长。

由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7],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于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1961~2024年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气候风险指数明显偏高,2024年气候风险指数达到1961年以来最高,其中雨涝风险和高温风险尤为突出。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高温热浪、极端降水与洪涝、干旱、台风、极端寒潮等极端天气频发,不仅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交通出行,更给经济发展、企业生存带来巨大挑战。近期召开的应急管理部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8],2025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地震、洪涝和地质灾害为主,风雹、干旱、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森林火灾等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2503.7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失踪307人,紧急转移安置62万人次,倒塌房屋2.96万间,损坏房屋34.72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182.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1.1亿元。

undefined

气候风险是未来十年首要风险来源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5年初发布的《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WEF’s Global Risks Report),揭示了全球面临的主要短期和长期风险(短期指两年,长期指十年)。极端天气事件位列短期风险第二位和长期风险第一位。

undefined

在国内外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推动下,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需要全球企业重点关注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然而气候风险尚未受到企业足够重视。气候风险属于新兴风险类别,多数企业仍处在符合监管合规、满足信息披露要求的阶段,并未将气候风险管理真正纳入企业中长期战略、业务经营规划、供应链管理或整体风险管理,落实到日常工作的细节层面。企业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以更全面、长远的视角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融入到产品及服务,及时调整业务布局适应气候变化,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的能力和准备。

undefined

加强气候风险识别和管理

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5年成立,其核心贡献在于提出了围绕“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这四大要素的披露建议,帮助组织系统化地管理气候风险并将其纳入财务决策。目前,四大要素已被广泛应用到各国对企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监管框架中,其核心内容也已融入ISSB的IFRS S2准则,继续影响全球企业的气候风险管理与披露实践。

TCFD建议通过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工具预测企业在温度升高、极端天气等不同气候情景下,企业财务状况改变的可能性和程度。其将气候相关风险分为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两大类转型风险因子包括政策、法律、技术和市场变化,以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缓释和适应性要求。物理风险因子包括急性气候事件(由事件驱动,如龙卷风、飓风或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和慢性气候变化(气候模式的长期转变,如持续的高温、海平面上升或长期热浪等)。

企业可按照TCFD框架识别符合自身情况的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分析潜在影响企业各类财务要素的路径和方式,判断企业在短中长期财务情况的变化方向,增强气候风险的管理能力。

undefined

中诚信绿金基于TCFD相关研究,研发气候风险量化模型,为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气候风险管理支持。

在物理风险方面,自主开发的“气候物理风险量化分析方法框架”深度融合气候模型、统计建模、财务分析与金融风险量化技术,依托气候急性物理风险的历史灾害数据及强度频率预测,结合慢性风险的长期演变趋势,针对企业多元资产类型、空间分布与业务特点,实现精准、系统化的气候风险定量评估。该框架赋能企业前瞻性经营预判,优化财务及业务资源配置,全面提升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的战略韧性与气候适应能力。

在转型风险方面,依托多情景分析与财务预测模型及非财务预测模型,参照国际主流升温路径,融汇监管部门、企业决策层及专家智库的关键预期,遴选适宜排放情景,聚焦碳价格、配额分配、行业转型路线与技术突破等政策与市场驱动因子,精准量化电力、钢铁、建材等高碳行业面临的运营与财务压力,助力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制定科学低碳转型路径,依托风险管理实现价值创造。


参考来源:

[1]《北京因上周六冰雹所致车险,估损超4亿元》,北京日报,2025年9月17日 

[2]《“像天空在倒冰块”,北京这场冰雹为何这么猛烈?气象专家释疑》,北京日报,2025年9月13日

[3]《北京下冰雹了!车顶开重金属派对,地铁秒变露营现场,网友:这是老天爷在撒速冻汤圆?》,800万勇士攻略站,2025年9月14日

[4]《丁一汇院士: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影响与应对》,学习时报,2025年8月6日

[5] European supercell thunderstorms—A prevalent current threat and an increasing future hazard,Monika Feldmann等,Science Advances,2025年8月27日

[6] The Future of Supercell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lker S. Ashley等,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BAMS),2023年1月

[7]《《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正式发布| 气候系统变暖在持续》,国家气候中心,2025年6月27日

[8] 应急管理部例行新闻发布会,2025年7月15日,https://www.mem.gov.cn/xw/xwfbh/2025n07y15xwfbh_6574/   


作者:李悦

审核:卞文佳、魏文龙



关注我们随时收到最新讯息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南竹杆胡同2号银河SOHO-D座 50531

电话:010-66428877

邮箱:chenyixuan@ccxr.com.cn